在牛市,估值体系会往后移,这能解释为什么过去两年很多一直没有净利润的公司都获得了轮、轮,甚至轮,而且是传统的机构投资的,因为他们降阶了,开始使用 这个低阶工具了。让我们先
在牛市,估值体系会往后移,这能解释为什么过去两年很多一直没有净利润的公司都获得了轮、轮,甚至轮,而且是传统的机构投资的,因为他们降阶了,开始使用/这个低阶工具了。
让我们先看一个虚拟的社交类企业的融资历程:
天使轮:公司由一个连续创业者创办,创办之初获得了天使投资。
轮:1年后公司获得轮,此时公司(月活)达到50万人,(单用户贡献)为0元,收入为0。
+轮:轮后公司用户数发展迅猛,半年后公司获得+轮,此时公司达到500万人,为1元。公司开始有一定的收入(500万元),是因为开始通过广告手段获得少量的流量变现。
轮:1年后公司再次获得轮,此时公司已经达到万人,为5元,公司收入已经达到万元。不断提高,是因为公司已经在广告、游戏等方式找到了有效的变现方法。
轮:1年后公司获得轮融资,此时公司为万人,为10元,公司在广告、游戏、电商、会员等各种变现方式多点开花。公司此时收入达到3亿元,另外公司已经开始盈利,假设有20%的净利率,为万。
:以后公司每年保持收入和利润30-50%的稳定增长,并在轮1年后上市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优秀互联网企业的融资历程,由连续创业者创办,每一轮都获得著名投资,成立五年左右上市。我们从这个公司身上,可以看到陌陌等互联网公司的影子。公司每一轮的估值是怎么计算的呢?
我们再做一些假设,按时间顺序倒着来讲:
:上市后,公众资本市场给了公司50倍市盈率。细心而专业的读者会立即反应过来,这个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不大了,>1(市盈率/增长),看来最好的投资时点还是在私募阶段,钱都被和们挣了。
轮的时候,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公司不同的估值,有的是50倍/,有的是10倍/,有的是单个月活估100元人民币,但最终估值都是30亿。不信大家可以算算。每种估值方法都很有逻辑的:一个拟上创业板的公司给50倍市盈率,没问题吧;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给10倍市销率,在美国很流行吧?或者一个用户给15-20美元的估值,看看、等几个公司的估值,再打点折扣。
轮的时候,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不同的估值方法,分歧开始出来了:某个机构只会按/估值,他给了公司50倍市盈率,但公司没有利润,所以公司估值为0;某个机构按/估值,他给了公司10倍市销率,所以公司估值10*0.75亿=7.5亿;某个机构按/估值,他给每个 100元人民币,所以公司估值达 100元*万人=15亿。不同的估值方法,差异居然这么大!看来,此时/估值方法已经失效了,但/、/继续适用,但估出来的价格整整差了一倍!假设公司最终是在7.5-15亿之间选了一个中间值10亿,接受了的投资。
轮的时候,/、/都失效了,但如果继续按每个用户100元估值,公司还能有100元/人*500万人=5亿估值。此时能看懂公司的比较少,大多数顾虑都很多,但公司选择了一个水平很高的、敢按/估值、也坚信公司未来会产生收入的,按5亿估值接受了投资。
在天使轮的时候,公司用户、收入、利润啥都没有, /、/、/都失效了,是怎么估值的呢?公司需要几百万元启动,由于创始人是著名创业者,所以都多投了一点,那就给万吧,再谈个不能太少不能太多的比例,20%,最后按1亿估值成交。
我们总结一下,这个互联网公司天使轮的估值方法是拍脑袋;轮的估值方法是/;轮的估值方法是/、/;轮的估值方法是/、/、/;也许上市若干年后,互联网公司变成传统公司,大家还会按/(市净率)估值!大家回想一下,是不是大多数的融资都是类似的情况?
对互联网公司来说,/估值体系的覆盖范围是最广的,/估值体系的覆盖范围是最窄的。在此,我姑且把这种覆盖体系叫做估值体系的阶数。/是低阶估值体系,容忍度最高;/是高阶估值体系,对公司的要求最高。
不同的估值方法殊路同归:我们来看一个公式:净利润(,)=收入(,)-成本费用=用户数()*单用户贡献()-成本费用。一般来说,如果企业没有,还可以投;如果没有,还可以投,但最终还是期待流量能转换为收入,收入能转换成利润。不同的创业企业,都处于不同的阶段,有的属于拼命扩大用户量的阶段,有的属于绞尽脑汁让流量变现的阶段,有的属于每天琢磨怎么实现盈利的阶段。然而,最终大家是要按盈利来考察一个公司的,那时候不同阶数的估值方法是殊路同归的。
为什么发展好好的公司会“轮死”、“轮死”:有的公司用户基数很大,但总是转换不成收入,如果在融下一轮的时候(假设是轮),投资人坚决要按高阶估值体系/估值,那么公司的估值算下来是0,融不到资,所以会出现轮死;有的公司收入规模也不错,但老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,如果在融下一轮的时候(假设是轮),面对的是只按净利润估值的机构,他们觉得公司/估值为0,公司融不到资,也会出现轮死。
不同的经济周期,估值体系的使用范围会平移:在牛市,估值体系会往后移,这能解释为什么过去两年很多一直没有净利润的公司都获得了轮、轮,甚至轮,而且是传统的机构投资的,因为他们降阶了,开始使用/这个低阶工具了。在熊市,估值体系会往前移,这能解释为什么一些收入和用户数发展良好的公司都融不到资,甚至只能合并来抱团取暖,因为连很多也要求利润了,大家把低阶的估值体系雪藏了。
二级市场的政策有明显的引导作用:中国为什么一直缺少人民币?部分原因是,中国的公众资本市场只认/这个高阶估值体系。我们看看创业板发行规则:“ (1)连续两年连续盈利,累计净利润不少于1,000万元……或(2)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,营业收入不少于万元……”。必须要有这么多的利润,才能上市,才能在二级市场具有价值,这个估值体系要求实在太高了。当企业只有用户数、只有收入规模,哪怕你用户数是10亿人,你的收入规模有100亿,只要没有利润,估值统统为0!所以人民币很少,很多,因为他们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只用市盈率这个工具,不然没有退出渠道!但美股、港股都有/的测试指标,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成为公众公司上市。如果公司能在上市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只按/估值(最终可能还是要按/),将打通大多数公司的发展阶段,让每一轮的估值都变得顺畅起来。
到此,各种估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以及使用方法就探究完毕了,希望各位创业者和投资者读者能应用这些原理行走在牛熊之间、各轮融资之间,希望立法者读者能重视各阶估值体系的威力,积极改进规则发挥其对创新的引导作用。
上一篇:注册纺织公司流程及费用
下一篇: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注册离岸公司